2025全球腦機接口100人梳理
一、腦機接口行業發展現狀
腦機接口作為連接人類大腦與外部世界的 “信息高速公路”,正從科幻構想加速走向現實應用。這項融合神經科學、材料科學、人工智能等多學科的前沿技術,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取得顯著突破。技術路徑上,侵入式與非侵入式雙軌并行:侵入式腦機接口通過植入電極實現高精度信號采集,如 Neuralink 的腦芯片已完成多例人體植入,幫助癱瘓患者實現意念操控設備;非侵入式技術則憑借無創優勢快速普及,我國自主研發的 “腦語者” 芯片和 MetaBCI 開源平臺,在醫療康復、航天等領域實現突破,天津大學團隊更將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的打字速度提升至接近觸屏水平。
市場規模方面,中國腦機接口行業呈現爆發式增長,2025 年市場規模預計達 50億元,2027 年將突破 500 億元,全球市場到 2045 年有望突破 6000 億美元。政策層面,北京、上海等地出臺行動方案,明確 2030 年實現技術產業化與臨床應用目標,國家藥監局也啟動行業標準制定,為技術規范化發展鋪路。應用場景不斷拓展,除醫療康復外,工業控制、教育、娛樂等領域也涌現出腦控機器人、腦電監測設備等創新產品。
二、腦機接口行業發展關鍵人員梳理維度
當前,腦機接口行業的發展動力來自多元角色的協同推動。技術開發者通過持續創新突破技術瓶頸:馬斯克的 Neuralink 以機器人植入手術和高密度電極引領侵入式技術潮流,其 2025 年計劃完成 20-30 例植入手術,并探索視覺恢復等新方向;中國腦虎科技則另辟蹊徑,開發蠶絲蛋白微創植入技術,單器件通道數達 2640 個,實現漢語實時編解碼。學術研究者在基礎理論與臨床轉化中發揮關鍵作用: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羅敏敏團隊研發的 “北腦一號”,通過柔性電極實現運動與語言功能同步解碼,已完成三例人體植入;華山醫院吳勁松教授聯合腦虎科技開展的漢語言解碼臨床試驗,開創了全球先例。政策制定者通過頂層設計引導產業發展:趙繼宗院士牽頭制定《涉及腦機接口臨床研究的多學科倫理審查專家共識》,為技術應用劃定安全邊界;北京、上海等地通過行動方案明確技術攻關與產業集聚目標,推動產業鏈完善。企業領導者則以商業化路徑加速技術落地:強腦科技韓璧丞堅持非侵入式路線,開發腦控仿生手幫助殘障人士恢復生活能力,其產品已實現穿戴便捷化與功能精細化;Science 公司 Max Hodak 從 Neuralink 獨立后,推出 “科學眼” 視覺假體,計劃 2025 年開展人體試驗。
這些關鍵角色的互動形成了 “技術突破 - 政策支持 - 商業落地” 的閉環。例如,侵入式技術的臨床突破(如 Neuralink 的視覺恢復研究)推動倫理規范完善,而非侵入式技術的普及(如強腦科技的仿生手)則刺激市場需求,倒逼政策出臺更細化的監管框架。未來,隨著高密度電極、低功耗芯片等核心技術的持續進步,以及跨學科人才的培養與資本的涌入,腦機接口有望從醫療輔助工具升級為重塑人機交互的通用技術平臺,開啟人類認知與智能發展的新紀元。
三、關鍵人員
根據上述梳理維度,下面將對腦機接口行業發展有重要影響的產業和學術研究相關的主要100位人員進行了整理和梳理,以供行業人員進行了解和學習參考。
產業方向
學術方向
四、腦機接口行業人才培養方向
在腦機接口行業的長遠發展中,跨學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成為破局關鍵。行業的高度交叉屬性要求人才兼具神經科學底層認知、工程技術轉化能力與倫理哲學思辨素養。國內高校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已率先開設 “腦機接口與神經工程” 微專業,整合醫學院、計算機學院與材料學院師資,培養掌握神經信號處理、柔性電子設計、AI 算法優化的復合型人才。企業端,強腦科技、腦虎科技等頭部企業與科研機構共建 “產業學院”,通過真實臨床場景的技術攻關項目,讓學生在植入式電極材料生物相容性優化、非侵入式設備抗噪算法迭代等課題中積累實戰經驗。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行業對 “技術倫理專員” 的需求正在凸顯,部分高校開始在生命倫理專業增設 “神經技術倫理” 方向,培養既懂技術原理又能制定風險評估框架的專業人才,為技術應用筑牢人文防線。
五、行業發展期許
展望未來,腦機接口行業正站在 “從工具到生態” 的蛻變前夜。短期來看,隨著 2025 年 Neuralink 首批人體植入患者進入長期觀測期、中國 “腦機接口技術臨床轉化中心” 在上海臨港投入運營,醫療場景將迎來爆發式落地 —— 漸凍癥患者通過腦控打字設備重獲溝通能力、阿爾茨海默病高危人群借助腦電監測實現早期干預或將成為常態。中期維度,技術融合催生新產業形態:當侵入式技術的神經信號分辨率突破千神經元級、非侵入式設備實現毫米級空間定位,教育領域的 “腦控虛擬實驗室”、工業領域的 “神經反饋智能工裝”、娛樂領域的 “意識流沉浸式體驗” 將重構人機協作范式。長期愿景中,行業發展將呈現 “技術普惠化” 與 “倫理精密化” 雙螺旋上升:一方面,隨著國產芯片制程突破(如中芯國際 28 納米低功耗腦電采集芯片流片成功),非侵入式設備成本有望從萬元級降至千元級,推動腦機接口從醫療奢侈品轉化為消費級健康管理工具;另一方面,全球主要國家正加速制定《神經技術國際治理公約》,在腦機接口數據主權、意識隱私保護等領域建立跨國共識,確保技術紅利服務于人類認知解放而非加劇數字鴻溝。
這場始于神經突觸的技術革命,最終將指向人類文明的認知升維。當腦機接口從 “修復殘缺” 進階到 “拓展潛能”,從 “單向控制” 進化到 “雙向融合”,它所承載的不僅是醫療設備的迭代,更是對 “人類何以定義自身” 的持續追問。在技術開發者的創新熱忱、政策制定者的審慎規制、教育者的人才培育形成共振的當下,腦機接口行業正以科學理性與人文關懷的雙輪驅動,穩步駛向那個 “大腦與機器共舞” 的未來 —— 在那里,技術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成為延展人類認知邊界、守護生命尊嚴的溫暖羽翼。
關鍵詞: